搜索
 找回密码
 加入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 文by廉思

ctgwglzc 2009-10-17 16:31:45 1765
自 序(1)这本书,是我带领的课题组和深访团队近两年来研究成果的另一个侧面。
这本书,是影集,是写真,是日记,是回忆。
这本书,是 80后 讲述 80后 , 80后 拍摄 80后 , 80后 研究 80后 , 80后 解读 80后 。
这本书讲述的 蚁族 ,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 80后 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我们之所以将该群体名之为 蚁族 ,是因为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
蚁族 的人数到底有多少,没有确切的数字。据我们的调查研究,保守估计,仅北京地区就有10万以上的 蚁族 。此外,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城市也都大规模存在这一群体。其实, 蚁族 就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在北京,如果你是一个刚毕业或者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那么,唐家岭、小月河、马连洼等这些名称,估计你早已耳熟能详了。是的,那就是 蚁族 们的聚居地,我们称之为 蚁域 或 大学毕业生聚居村 。
与现实生活中 蚁族 的庞大数量相比,在社会关注度上, 蚁族 却是一个极少为人所知的群体。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的是以 农民工、下岗职工、农民 为主题的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而有关 蚁族 的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都寥寥无几。在外来流动人口成为新闻媒体和文学作品(特别是打工文学)关注的主题,同时也日益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话语和焦点时, 蚁族 却埋没于 青年农民工 、 流动人口 、 校漂族 等字眼之下,他们既没有被纳入政府、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也很少出现在学者、新闻记者的视野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被漠视和淡忘的群体!这是一个少有人关注和同情的群体!
蚁族 在主流话语中的缺失,并不代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重要!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 蚁族 的数量在未来几年内必将急剧增加。因此,尽管 蚁族 还没有形成社会学意义上的 社会阶层 ,但日益显现的 蚁族 现象应当引起社会的充分关注和重视。
我和我的团队从事 蚁族 研究已有较长时间。2007年,我发现在大学毕业生中存在 蚁族 这一群体,并于当年底组织了针对这一群体的第一次大规模社会调查,这也是国内对这一群体最早的调查。2008年3月,由我主笔完成的近5万字的 蚁族 研究报告,经有关部门报送中央。4月,报告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此后,我一直关注 蚁族 的发展态势及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2008年8月,我自筹经费,整合各方面资源,成立了由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团队,开始专门从事 蚁族 的研究工作。同年底,我们展开了针对 蚁族 的第二次大规模社会调查,获得了有关这一群体工作、学习、婚恋、业余生活、社会公正感、生活满意度、网络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大量第一手数据与实证资料。
两年来,我的生活和工作被 蚁族 完全充斥:招募团队、培训调研员、发放问卷、录入数据、统计分析 我希望我的团队能够深入考察 蚁族 ,记录他们的苦与乐、爱与痛,评议长与短,分析利与弊。虽然,我和我的团队成员目前还不是 蚁族 中的一员,但我们和 蚁族 都同为 80后 (研究发现,蚁族中95.3%的人属于 80后 ,因此,可以认为 蚁族 是一个 80后 群体)。作为 80后 的我们,希望能做殷勤的守望者,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和研究,探寻这些同龄人的行为特征。也许我们没有能力解决 蚁族 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方式记录下 蚁族 的需求、声音、文化、梦想,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记录下 蚁族 的需求、声音、文化、梦想,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这本书并不是有关 蚁族 的研究报告(课题组研究报告另行出版),而是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深访故事、调研手记等汇集起来的感性文字。这些文字记录着 蚁族 的人生感悟和成长足迹,凝聚着 80后 的真挚情感和真实思考。相比于纯 学术化 的研究报告,这本书更丰富、更纯粹、更鲜活、更真实!
本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篇: 蚁族 揭秘。由我主笔,讲述我们的团队发现 蚁族 、接触 蚁族 、研究 蚁族 的全过程。在对 蚁族 全貌进行客观揭示的基础上,还选取了部分调研报告以飨读者。本篇侧重 面 的概述,使读者能从整体上把握 蚁族 的群体特征、行为方式以及心理状态。
第二篇: 蚂蚁 传奇。由深访团队主笔。从课题组调研对象中抽取若干人物,围绕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和成长历程,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本篇侧重 点 的深度,主张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挖掘他们生活中的细节。
第三篇:走进 蚁域 。由调研员主笔,讲述调研员在调研前对 蚁族 的想象、调研过程中对 蚁族 的感受、调研后对 蚁族 和自身命运的思考等。在前两篇 面 和 点 的铺垫后,本篇侧重两个 80后 群体的 碰撞 与 冲突 。在本篇中,调研员把调研过程中感受到的那些实实在在的知觉与痛觉汇聚成文字,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第四篇:《蚁族》背后的故事。由丁诚主笔,以第三者的角度全景式地记述我们的团队进行 蚁族 研究的全过程,语言平实,娓娓道来。
本书初稿完成后,由吴迪、李琳熙负责第二篇内容的编排,由丁诚、刘宇翔负责第三篇内容的完善,全书照片由刘宇翔、鞠焕宗、梁旭拍摄,全书最后由我和沈路进行统稿和校对。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来陆陆续续加入我的团队,参与调查和深访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包括摄影师,总数超过100人,全部都是 80后 我的团队是个不折不扣的 80后 团体,而我的研究对象 蚁族 ,也是个 80后 群体。因此,本书虽然仅署我和几个编委的名字,但实际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 80后 集体作品。
这篇序言我断断续续写了好长时间,我始终无法从对 蚁族 这些与我同龄的人的情感中摆脱出来,化为确切的文字。此时已是临近端午节,从开始研究到现在即将付梓,已经将近两年了。我的许多朋友和家人都在关心我这个课题和这本书的命运,我想,其实他们不必担心。因为这样一本与我们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 80后 有着血肉联系的书,是有着坚韧的生命力的。这样一本用我们自己的青春写下的和抚育我们的大地一样真实、厚重的书,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

0 回复

高级模式
游客